“大家乐”
——深圳创造的文化名牌
城市文化客厅“大家乐”
1995年,大家乐活动演出现场
“大家乐”,顾名思义,就是要你乐,我乐,大家乐。“大家乐”开台之初,创建者们就定下了“自荐、自演、自娱、同乐”的活动形式和“面向青年、面向社会”的发展方针。
“大家乐”的起源
“大家乐”起源于一个位于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简易露天舞台。当时深圳作为年轻的特区吸引了大批全国各地的青年前来,这些来深的青年大部分是在流水线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特区的建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但是经济刚刚开始起步,人民的生活还处于温饱水平,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只身来到深圳打拼的务工青年更是如此。群众文化活动少,大批青年务工人员除了每天晚上聚在一起看出租屋主人的电视,并无其他娱乐活动,当时比较时髦的歌舞厅、卡拉OK还有舞台演出都非常少,而且费用较高,一般的打工青年当然不舍得。
1986年“大家乐”前门
1986年5月,当时深圳已经被戴上“文化沙漠”的帽子,全市上下都掀起为丰富特区文化建言献策的热潮。时任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云蔚成召集一班骨干商量如何利用中心的阵地,活跃青年业余文化生活。云蔚成在会上提出,中心的宗旨既然是“服务青少年、效力全社会”,可以搞个群众艺术表演的“大家乐”。“大家乐”最初计划是在中心建个舞台,主要邀请当时深圳各机关单位的基层团委,为他们举办各项文艺演出提供场地。
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职工们就义务在将土坡削平搭了一个土舞台,就以原本长在山坡上的枫树为舞台背景。计划是联系深圳各单位排练的节目每周六日过来演出,但第一次演出就出现了意外情况,开场时间到了,原来预约来演出的队伍,却因故无法过来演出了,但现场观众们已经到了,上千人就坐在台下等着演出呢,青少年活动中心没办法,就动员在场的培训老师和职工们上台表演,一个小时就轮流上台表演完了,于是现场工作人员动员观众出来表演,陆续有几个胆大观众尝试举手上台演唱了几首歌,虽然有些走调,但电子琴老师都会随着走调的旋律进行伴奏,现场很快开始欢声笑语起来。
从此这种全新的广场文化形式便一发不可收拾。
“大家乐”报名处
艺术家和观众的神圣界限被打破,所谓的艺术表演也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利。流行文化和传统戏曲在此交融,在大家乐的舞台上人们既平等又亲近,歌唱艺术也不再有雅俗贵贱之分,更重要的是这种广场艺术的模式,培养了早期特区人开放宽容的情怀、积极参与的心态,也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标榜个性的舞台,在那个思想解禁的年代,人们用歌声找到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方式。
火红年代,“大家乐”夜景
“大家乐”文化的影响
伴随着“大家乐”的声名鹊起,组织者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开拓、探索,从自荐演出到歌舞厅艺术,再到明星演唱会,以及大家乐进校园进社区,“大家乐”开始具有了自己的文化属性,最旺盛时期曾经形成了130多个大家乐区镇网点。 “大家乐”系列活动:青春节拍、卡拉OK之夜,希望之星文艺场、服装表演、大家乐群众论坛。被誉为“特区打工者的文化沙龙”,中宣部有关领导称“大家乐”文化代表了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全国开始推广深圳经验,“大家乐”遍地开花。2000年3月,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开展的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活动在深圳启动,将深圳“大家乐”活动的经验全面推向全国。“大家乐”舞台不限深圳一隅,它早已走出深圳。后来北京有大家乐舞台,四川有大家乐舞台,新疆也有大家乐舞台……
这就是“大家乐”,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渗透到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和企业文化之中,成为群众文化的代名词和广场文化的主旋律。
“大家乐”文化的意义
“大家乐”是一所熏陶人、教育人、培养人、没有围墙的学校。一批批青年音乐人从这里踏上了全国的舞台,如李春波、张秋秋、朱晓玲等歌手,像王佑贵、田地、单协和等著名词曲作家。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家乐”将走什么样的一条路,很多文化又回到了剧场,所谓回到了高雅的殿堂,但是“大家乐”不会,“大家乐”是培育移民文化的麦田。
“大家乐”舞台以前所未有的包容姿态,解决了打工者的实际问题,开启了大众文化的先河,在那个报纸和电视尚不发达的年代,它还在某种意义上承担了流行音乐传播和普及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人们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唱歌不仅仅是为了说教和表演,更多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快乐,而大家乐就是这样一个让来深打工者抒发自己内心、找到家的感觉的舞台。
“大家乐”之所以会获得群众的喜爱与支持,是因为它以文化娱乐充实着广大来深建设者的业余生活与精神世界,真正体现了特区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得当年离开家乡来深圳支援经济特区建设的人们在业余时间有了一个很好的放松、愉悦身心的精神家园。
“大家乐”的延伸
“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赛
“大家乐”不仅是深圳青年建设者的精神家园,也是培养文艺人才没有围墙的艺术学校。由于“大家乐”舞台一直保留着“自愿、自荐、自费、自演、自娱、同乐”的特色,青年人的自觉参与性很强,很多青年人都是在这里初尝人生第一次登上舞台的经历。“大家乐”每周、每月、每季都举行卡拉OK表演赛,从中发现和挖掘人才。自1987年开始,举办“荔枝杯青年歌手大奖赛”,至2012年举办了二十一届,进行通俗组、民族组与美声组的分组比赛。评选出的前十名歌手,获“深圳十大青年歌手”荣誉称号。
2012年,第21届“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赛
“深圳是我家”——给外来建设者一个“家”
1994年春节,由于当时外来建设者车票难买、返乡较难,因此大年初一的时候,依然还有很多人在“大家乐”的舞台旁边等表演。但当时我们的舞台上挂着“春节休息,暂停活动”的告示,很多青年趴在“大家乐”舞台周围的栏杆上,眼睛盯着黑乎乎的舞台。面对此情景,活动中心不得不打开卡拉OK,让大家上台唱歌。
从1995年开始,每次过春节的时候,我们活动中心不但不休息,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有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即“深圳是我家”。“深圳是我家”以原有“大家乐”舞台为基础,以文艺表演为主,并结合主题,推出了一些贴心的节目,如“一封家书”征文比赛,让不能回家过年的游子们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对亲人和“家”的思念。“东西南北大拜年”来深建设者新春联欢晚会上会选取几封来信整合成一首诗朗诵,当主持人朗诵“一封家书”的声音响起,一句句对家的思念从朗诵者口中缓缓流出的时候,现场的打工者们无不热泪盈眶。
从1995年举办第一届活动开始,几乎每年春节前后,都会组织演出有100多场,其中下乡演出30场,从元旦一直到过完元宵节才结束。我们活动中心“大家乐”负责组建“深圳是我家”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团、场地布置、搭建舞台,在福田泰然工业区、福田保税区、南山、光明、横岗、龙岗、龙华、大浪、石岩、坪山、坪地、葵冲等地文化广场、工业厂区进行巡回演出,让不能回家过年的来深建设者感受在异地他乡的温暖。
2017年初,第23届深圳是我家
“大家乐”文化的展望
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升级改造工程即将全部完工,预计2017年全新的“大家乐”舞台将交付使用,相信我们的“大家乐”文化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在深圳乃至全国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